贸丰徽章
联系电话
在线客服

微信客服

新闻中心 PRODUCT DISPLAY

河北走访枚国徽铸造者吴嘉祜:拼了命也要完成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-03-07 20682 次浏览

坐在吴嘉祜老人的面前,油然而生对历史的敬畏。

  老人90岁了,双手依然有力。这是一双老工人的手,宽阔、粗糙、骨节大,62年前,这双手参与了新中国枚国徽的铸造。

  岁月洗去太多往事,但有一些数字,老人一直记得特别清楚:

  1949年9月10日,他成为沈阳机床一厂一名八级钳工;1950年7月3日,加入中国共产党;1950年8月,作为25号车间3组组长参与铸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枚国徽。


0df63a6c05b54dcc11bf1c31e964dd33.jpg

  沈阳机床一厂铸造的这枚国徽,直径2.4米,重487公斤。当年,吴嘉祜率队负责国徽铸造第二道工序:抛光加工。老人至今认为,他能够担此重任,跟自己刚刚入党紧密相关。他还记得当初接到任务时的感受:“就是拼了命,也要完成。”

  这份炽热情感,延续至今。老人回忆,新中国成立前,没人瞧得起工人,他的门牙,就是伪满时期当学徒工时被打掉的,“一辈子没门牙”。

  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,铸造国徽并非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。吴嘉祜带领着六七个人扎在车间连轴转,毫无怨言,内心充盈着神圣感。饿了,拿块抹布擦擦黑乎乎的手,抓起窝窝头就啃。

  吴嘉祜还记得,制作国徽共有三道工序,道:用铝合金铸造国徽毛坯;第二道:抛光加工;第三道:贴金、烤漆。

  “当时为了顺利地完成第二道工序,我们自己制作了很多小工具,用自制的钢丝刷将国徽毛坯表面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打磨干净,然后用专用工具将有瑕疵的地方修补完整,再用自制的小刀将国徽图案中的细节部分一一雕刻出来,继而再用专用刮刀刮平图案表面,最后整体抛光,让国徽光亮的如镜子一样。”

  要验收国徽了。吴嘉祜形容当时的心情“紧张地连呼吸都要停止了”。他跟在验收的领导背后,屏息等待。领导仔细端详国徽的每一个细节,过了好一阵,忽然轻轻点点头,然后转过身来说:“师傅们,辛苦了。”

  “听完,我的眼泪就从眼角流了下来。”吴嘉祜说。

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吴嘉祜最独特的举动,是在每晚七点的新闻联播开始时,放下碗,盯住屏幕,看着音乐中浮现的国徽。

  儿女们都不理解,他们直到父亲风烛残年,才知道老人有过那么光荣的历史。

  把质朴的爱倾注于这枚国徽的沈阳机床一厂工人们,在后来的岁月中,许多人已离开了人世。但这枚国徽,至今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,光亮如昔。

  吴嘉祜更大的梦想,是去天安门广场现场看一眼这枚国徽。但因为种种原因,一直未能成行。

  今年4月17日,吴嘉祜再一次回到了车间,指导工人们按当年工艺重新制造了一枚同等规格的国徽。这枚国徽收藏沈阳铁西区中国工业博物馆。

  在他简陋的家里,老人给我们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:“国徽国威闪金辉,我为国徽制银坯……”(记者王清颖、肖春飞、潘昱龙)